应用案例

专注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事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应用案例
首页 > 应用案例
地方平台统建设施农业融资模式的3个案例

地方平台统建设施农业融资模式的3个案例

项目概况:

案例描述

工程简介:

1.jpg

导 语:近日,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组织对各地现代设施农业投融资案例进行了梳理,综合考虑建设实施主体、资金规模结构、项目运营方式等因素,归纳总结出4类投融资模式、18个案例。供各地在创新投融资模式、谋划充实融资项目库、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中参考借鉴。以下为地方平台统建融资模式的3个案例分享。

图片

案例一:江苏宜兴养殖鱼塘生态化提升项目案例

图片


案例背景:宜兴正在积极探索从规模化生态养殖到产品深加工,从智慧渔业园到渔文旅综合体的融合发展之路。江苏省《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要求从2023年6月1日起必须实现尾水达标排放,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工作迫在眉睫。宜兴水产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项目,标志着宜兴渔业养殖正式步入转型发展阶段。通过生态化改造,池塘养殖尾水可实现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鱼粪等废弃物实现综合利用,形成生态循环渔业模式,将对当地生态治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01

建设内容



项目自2022年10月开工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含拆除补偿、生态修复、清淤工程、改造工程等,建设期2年,预计2024年末建成投入运营。项目占地面积3万亩,通过与村集体签订流转合同实现土地流转,流转费每年2700万元,流转期限20年。

02

投融资模式



从项目参与主体看,宜兴市城旅生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项目公司”)作为项目实施主体负责项目建设,形成的固定资产产权归属项目公司。其股权结构关系如下:
宜兴市城建文旅集团有限公司100%持股宜兴市城市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宜兴市城市综合服务有限公司100%持股宜兴市城旅生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
从项目总投资构成情况看,项目总投资11.13亿元,其中项目公司自筹出资2.23亿元,交通银行牵头组织银团,提供中长期贷款8.9亿元。
从项目申请贷款情况看,项目公司作为承贷主体,向交通银行无锡分行申请贷款8.9亿元,贷款期限15年,利率Lpr-30BP,由母公司宜兴市城建文旅集团有限公司提供保证担保,无其他抵质押物。
从项目还款资金来源看,项目主要通过生态池塘租赁收入、养殖水产品销售、生态旅游、预制菜加工等实现经营收益现金流,经综合测算,项目未来年产值预计可达10亿元,年均可实现销售收入2.83亿元,可覆盖项目贷款本息,实现项目收益和融资自平衡。按照审慎性原则,以未分配利润、折旧摊销的80%作为还款来源计算,预计年经营性现金流1亿元,项目也能够覆盖贷款本息。

03

运营模式



从项目建设管理运营模式看:
一是,采用“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特色产业发展联动”EOD模式实现项目打捆打包、肥瘦搭配、协同发展。交通银行创新性引入EOD模式(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理念,将生态修复治理项目与渔业水产养殖项目有机整合起来。项目谋划设计时聚焦鳊鱼、四大家鱼、螃蟹等支柱产业,着重考虑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将公益性较强、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发展项目有机融合,一体化统筹推进项目实施,推动宜兴水产品产业链实现从原料、加工、生产到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深度关联和产业集聚。
二是,产业龙头企业、地方农业农村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助力提升项目专业化运营水平。拟由项目公司与广州恒兴、海大集团共同出资成立子公司专门对本项目开展运营,广东恒兴、海大集团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具有“种苗繁育—饲料生产—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国内外贸易”全产业链运作经验,由恒兴、海大提供生产技术和销售渠道,通过专业团队运营,共同推进养殖、预制菜加工等业务,进一步延长项目产业链、完善项目收益链。同时,宜兴市农业农村局为项目运作配套提供专门技术支持,不定期派农技服务人员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及现场指导,共同助力提升项目标准化、规划化水平。
三是,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村集体、农户合作共赢。具体由项目公司流转村集体用地,并与当地养殖经验丰富的农户签订合同,委托农户进行鱼苗饲养。根据下游需求,农户与项目公司提前约定饲养要求,鱼苗长成后统一由项目公司统一对外销售,企业取得产业增值效益、村集体取得土地流转费收入、农户取得工资收入,助力村集体租金收入翻番、养殖户收入倍增、渔业公司整体效益提高,实现多方共赢。

2.jpg


图片

案例二:安徽芜湖有机蔬菜种植基地项目案例

图片


案例背景:2020年4月,安徽省印发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建设绿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加工集聚区、物流供应平台,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158”行动计划,当地政府充分发挥农产品主产区优势,实施现代农业提升工程,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重点打造芜湖市鸠江区白茆镇有机蔬菜种植基地项目

01

建设内容



项目位于芜湖市鸠江区白茆镇省级都市农业示范区内,总占地面积2064亩,全部为流转土地,规划建设有机豆角种植基地1032亩,有机毛豆种植基地1032亩,全部为连栋大棚。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连栋大棚建设、路渠建设、农机购置、智慧农业设备购置与布设等。项目于2023年开始建设,预计202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02

投融资模式



本项目实施主体为安徽滨江科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项目公司”),负责项目建设和运营,成立于2012年,是芜湖市鸠江区级国有平台公司,由鸠江区国资委和鸠江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分别占股80%和20%。项目总投资1.72亿元,其中资本金0.37亿元,占比21.60%,由项目实施主体自筹,银行贷款资金1.35亿元,占比78.40%。邮储银行授信1.1亿元,目前已投放0.8亿元,贷款期限7年,项目贷款利率4.8%,由鸠江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担保,还款来源为项目建成后的有机豆角和毛豆销售收入。

03

运营模式



项目采用“自建自营”模式,项目公司自行组建鸠江区白茆镇有机蔬菜种植基地项目投资管理事业部,具体负责项目运营,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营模式,委派公司项目运营管理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管理。
项目建成后有机豆角年产量可达619.2吨,毛豆年产量可达154.8吨,预计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4245万元。通过对种植示范基地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区域内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流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农户获得土地流转租金;基地优先向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劳动就业;企业按订单收购签约农户产品,规定保底价,履行订单合同;通过农业产业园建设,带动农民经营农家院等产业实体创业投资。
本项目运用村企合作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将集体土地、劳动力、基础设施等资源与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相融合助农增收,促进群众稳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项目通过引进高产有机栽培技术,在生产中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生物或物理方法治虫等技术,采取培肥土壤、控制病虫草害等措施,实现绿色发展。

3.png


图片

案例三:贵州贵阳设施蔬菜保供基地项目案例

图片


案例背景:近年来,贵州省将蔬菜产业纳入省十二大特色优势产业,由省领导领衔推进具有区域优势的夏秋喜凉蔬菜、城市保供蔬菜以及反季节蔬菜的发展。为解决蔬菜产业规模化程度低、集约化育苗程度低、基层农技推广力量薄弱、设施配套滞后等问题,贵阳市以市农业投资公司为载体,通过实施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的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项目,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合作,政企联合”的工作机制和存量增量相结合、升级改造与新建扩建共推进的建设机制,在贵阳市内及周边市域建设3.2万亩“菜篮子”保供基地。

01

建设内容



项目自2019年实施以来,共建设高标准设施蔬菜保供基地建设项目3.2万亩,其中贵阳市2.5万亩,周边城市0.7万亩。建设内容以连栋育苗薄膜温室、连栋生产性薄膜温室、水肥一体化喷滴灌工程为主,同时配套水电路网基础设施。具体为:建成年产1亿株种苗繁育中心2处,年产7万吨生物菌肥厂1座,各片区田间采后处理中心(田间冷库)9处,年产600万棒(袋)食用菌菌种保供中心1处,2万平方米农产品运营中心(集货分销)1个。
目前,各蔬菜基地、育苗中心、采后处理中心已投入运营,建成高标准蔬菜基地3.2万亩;生物菌肥厂、食用菌菌种保供中心投入试运营;贵阳市农产品物流园2万平方米农产品运营中心(集货分销)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安装调试设备,预计2023年7月全面建成投入试运营。

02

投融资模式



项目计划总投资33.17亿元,其中:企业自筹11.62亿元,银行贷款20.55亿元,农业基金投资1亿元。
项目实施主体为贵阳农投集团下属子公司贵阳市菜篮子集团有限公司,由贵阳农投集团整合贵阳区县各类涉农资金4.12亿元,市级财政连续5年每年注入资本金1.5亿元共计7.5亿元,共同注入贵阳市菜篮子集团有限公司,用于土地流转、引种试验、土地改良和试运营期生产经营。以贵阳市菜篮子集团为承贷主体,申请银行贷款20.55亿元,融资期限12年,年化利率约为4%,还款来源为企业经营性收入,以固定资产进行抵押担保,获得市级财政贴息。贵州省农业基金采取增资扩股的方式投资1亿元,融资期限10年,还款来源为企业经营性收入,到期回购。

03

运营模式



项目运营机制
1.项目融资机制。
项目依托贵阳农投集团国资背景及实体化运作的产业平台优势,通过分析设施农业项目中资金需求、多种融资渠道的特性和共性,探索出“政府支持与金融、社会资本结合的多元化融资”模式,在坚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探索市场化资金配置,多渠道筹集设施农业项目建设资金,充分满足了项目资金需求。
2.项目运行机制。
项目以夏秋喜凉蔬菜和城市保供蔬菜为重点,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利用贵州蔬菜种植日照少、生长慢、菜味足的特点,建设设施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蔬菜保供基地,打造蔬菜产业“产、供、销”一体化示范标杆。
一是紧紧围绕农产品保供,紧扣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营运,通过“公司+合作社(大户)+农户”生产组织方式,在巩固提升保供能力的同时,充分带动农户增收;
二是在保障本市“菜篮子”供应的基础上,以推进“黔菜出山”为抓手,逐步构建多元化销售渠道,强化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产销工作调度和对接,通过公司+省内外基地合作,开拓省内外销售市场;
三是围绕延链、补链、强链、扩链,以市场为导向,实施“突破加工业”行动,提升农业产业发展附加值和经营效益。


Copyright © 2011-2021 .bgnqe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  蒙ICP备2022001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