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经协同双增的楚雄经
项目概况:
案例描述
“以前种地靠牛耕,现在种地靠农机,我现在种1000多亩水稻,这个面积以前想都不敢想。”5月中旬,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市龙城农机农技植保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建华见到记者时,正在忙着指挥装运水稻秧苗,“农民出去务工了,来回种田很不方便,所以组建了合作社,用机械化手段帮助农民种地。”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连绵的青山脚下,机插的水稻秧苗在规整的稻田里随风摇曳。田埂边,几位农民配合着机耕手将秧苗搬上插秧航车。
如今,合作社已发展成集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栽插、无人机植保以及精米烘干、加工、销售等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近三年年均作业面积6万亩以上,服务农户1万余户。
孙建华的想法和经历是楚雄州上下重视粮食生产的缩影。
楚雄是云南农业大州,素有“中国冬早蔬菜之乡”“世界野生菌王国”等美誉。近年来,在耕地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楚雄州因地制宜探索出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5种协同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齐头并进的“双赢”路子。2022年,楚雄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
抓好粮食生产是责任也是本钱。粮食基础打牢了,楚雄州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推进高质量发展更有信心和底气。
稳产量、提质量——
风吹稻花香
在姚安县光禄镇草海州级水稻样板示范基地,一眼望去,10余名农妇正扎紧裤腿,挽起衣袖,一次次弯腰起身之间,一行行整齐的秧苗在水田里延伸开来。
基地技术负责人曹利民告诉记者,今年前期楚雄降水量较往年同期偏少,为实现稻田节水,同时保障秧苗存活率,基地今年采用人工插秧。基地涵盖了周边3个村1265户农户,水稻种植面积1104亩。通过采用培育水稻多蘖壮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集中飞防等绿色高质高效科技措施,水稻亩均产量可以达到650公斤。
楚雄州耕地面积501万亩,其中水田和水浇地只占三成多一点,其余多数是旱地。有限的耕地资源怎么利用,才能既稳粮又增收?
楚雄州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把粮食生产扛在肩头、紧抓不放,制定抓好粮食生产工作指导意见,做到大春、小春、晚秋同步谋划,创新粮食生产“一张图、一份表”管理,以一年“两熟”保粮食生产基本面,一年“三熟”挖潜促增收。
楚雄州各区县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出低热河谷地区一年“两粮一菜”、高寒地区一年“两粮一菜”、一年“两粮一烟”、一年“三粮”、一年“粮菜油”等五种粮经协同发展模式,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的根基。
元谋县等低热河谷地区把光热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了“大豆+水稻+蔬菜”一年“两粮一菜”水旱轮作模式,每亩产鲜食大豆600公斤,每亩稻谷产量500公斤。
在南华县沙桥镇等高寒冷凉地区,当地瞅准冬早马铃薯市场需求旺盛的特点,推广“冬早马铃薯+玉米+萝卜”的一年“两粮一菜”种植模式,增加一季马铃薯种植,每亩产冬早马铃薯2500公斤,每亩玉米产量500公斤。
姚安县等烤烟主产区利用烤烟地肥力和烟秆支撑作用,形成了“烤烟+豌豆+小麦”的一年“两粮一烟”种植模式,每亩产青豌豆800公斤,每亩小麦产量350公斤。
为适应消费者对食物多元化的需求,同时利用作物秸秆为肉牛养殖提供饲草,在禄丰市一平浪镇等地区形成了“鲜食玉米+鲜食玉米+豌豆”的“一年三粮”种植模式,两季鲜食玉米每亩合计产量2600公斤,一季青豌豆每亩产量750公斤。
好地配好种,好种出好粮。为选育出最适宜当地种植的水稻良种,从20世纪70年代初起,楚雄州农科院高原粳稻专家团队就开始了“楚粳”系列水稻新品种选育工作。
截至2022年,团队育成经省级审定合格的“楚粳”品种39个,培育出“楚粳27号、28号、37号”云南省仅有的3个超级稻品种,实现了零的突破,为支撑“高原粮仓”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楚雄州农业农村局局长代淳志告诉记者,2022年全州播种粮食370.45万亩、产量达129.25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实现同比增长。今年,楚雄粮食丰收更是信心十足。
凸特色、抓重点——
高原产业旺
沿着蜿蜒陡峭的山路,汽车行驶近20分钟,记者登上了海拔约1700米的山峰,向下俯瞰,4万亩郁郁葱葱的芒果林尽收眼底。
这里是位于永仁县的哲林芒果基地。川滇交界的永仁县凭借海拔高、光照时间长、紫外线强、气候干燥等优势,被称为“太阳最眷顾的地方”。2013年,永仁县利用荒山荒坡建成全国单片最大的晚熟芒果种植基地。
哲林芒果公司负责人冯通告诉记者,公司计划通过发展一产、带动二产、助推三产,形成完整产业链,并结合农文旅项目打造国家AAAAA级景区,带动周边更多农户增收。
与发展晚熟芒果相对应,永仁县也尝试着在低热地区发展早熟草莓产业,以充分利用大自然赐予的仅次于拉萨的日照时长优势。
“村里的草莓远销贵州、广西、四川等地,上一季每亩卖到了3万元。”永仁县莲池乡查利么村党支部书记高帮超说,凭借光照优势,查利么村的草莓在国庆节后就可以上市,抢占价格先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兴旺。从地理特征看,楚雄州气候垂直变化明显,“三山两水一分坝”“五江六河”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为产业多样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楚雄州依托气候和地理环境优势,培植壮大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推进粮食、蔬菜、精品花卉、现代种业、特色水果、畜牧业等十大重点产业发展,构建起产业兴旺、促农增收的发展格局。
在姚安县光禄镇,肉牛养殖已经成为乡镇产业发展新的支柱。
“考虑到山区现实情况,我们用肉牛养殖来兜底脱贫户后续发展,给他们提供小额贷款,可以在‘牛宝贝’平台上用更便宜的价格买种牛。”光禄镇班刘村肉牛养殖协会会长闫滕军说。
近年来,楚雄州将肉牛产业作为推进全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低收入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力抓手,实施“政府+保险公司+银行+龙头企业+农户”发展模式,全面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全州肉牛存栏70万头,同比增长1.8%;出栏24.7万头,同比增长6%,增幅居全省第三。
在姚安县栋川镇郭家凹村的烤烟田边,烟苗已长至膝盖高度。烟田里,烟农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
“我们52户村民,种了1628亩烤烟,等到烟叶收获快结束时再套种豌豆,豌豆可以直接爬在烤烟秆上,正好省去了架杆的工序,既降低种豌豆的成本,还多收入了一季豌豆。”郭家凹村党总支书记周彩萍说。
作为云南省着力培育的千亿元级特色产业,今年以来,楚雄州围绕“促进烟粮协同发展”等三项任务,有序推进烤烟生产,以烟稳粮、以烟促粮,在拎稳“粮袋子”的同时带动农民稳定增收。
降成本、增收入——
富农有良方
“农民既要种粮,又要抓钱。按照‘大春抓粮、小春抓钱’思路,大春种植水稻,小春种植辣椒、茄子等大棚冬早蔬菜。”禄丰市恐龙山镇大村党总支书记额朝佳说,“今年行情比较好,每亩菜能收入一万五六千元。同时,通过稻田养鱼,每亩还能再增收800多元。”
恐龙山镇地处低热河谷地带,气候资源独特。该镇借势培育发展特色蔬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在保证粮满仓的同时,也让农民鼓起了“钱袋子”。
近年来,楚雄州各区县通过推广粮经协同发展模式,像恐龙山镇这样的特色乡镇越来越多,“增收账”越算越明晰,农民越干越有劲。
南华县沙桥镇石桥河村是一个坐落在海拔2500多米高寒山区的村庄。当记者乘车经过漫长的盘山路抵达时,一幅青山环村绕、洋芋萝卜俏的极具视觉冲击感的画面映入眼帘。
脚边是一片片丰收的萝卜地,几位村民正在地里采摘、清洗和装车。抬眼向更高处望去,那种过去只有在城市里才能看见的一栋栋漂亮的洋房别墅,错落分布在山腰之上,成为石桥河村增收致富的标志。
“萝卜亩均产量能有八九吨,高的能达到十一二吨。这里非常适宜种萝卜,甜度高、水分足,已经成为咱们当地的一个‘土特产’了。”“90后”村党支部书记罗刚华告诉记者,萝卜地里套种玉米、马铃薯,多收的一茬又能增加不少收入。这里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叫作“漫山遍野种萝卜,家家户户盖别墅”。
高原特色农产品是云南省最具竞争优势的出口商品,楚雄州农产品出口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在楚雄万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包装车间内,工人们正娴熟地将刚采摘下来的蔬菜按品级分拣、包装。这些蔬菜最终会运抵英国、荷兰、新加坡等国,变成那边消费者餐桌上的一道道美食。
“公司目前有200多名员工,将近90%都是本地村民。”公司负责人吴训科介绍,“村民把土地流转给公司,流转费按照协议每年都有所增长,现在最高的能到每亩2000元。村民还可以来公司上班,工资一个月接近5000元。”
面对日益壮大的特色农业产业,如何为农业企业招募到产业工人,同时降低农民务工成本,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成了与产业发展相伴而生的新问题。
楚雄州各区县主动解题,为企业纾难解困,为农民节本增收。永仁县整合县内闲置资源,用实际行动为农村产业工人打造出一个“幸福家”。
社区服务站负责人张绍聪告诉记者,县政府牵头,将撤并后一直闲置的一处小学校舍改造为“幸福里”产业工人社区,能容纳400人。农民凡是到企业务工,就能在“幸福里”社区拎包入住、免费吃住,每周三晚上还能参加社区组织的“新农民大讲堂”培训。
粮食有保障,产业多亮点,增收见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潜力空间在农村农民。凭借优异的成绩,楚雄州连续两年获得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全省第一名。这份沉甸甸、实打实的成绩,愈加彰显出楚雄州乡村振兴蹄疾步稳、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