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专注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事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首页 > 政策法规

刘年艳: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创新

来源:内蒙古数字乡村发展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22-09-06   点击量:10711

编者按:农村文化是农村发展的历史积淀与时代反映,同时,服务农村的时代发展。这是文化发展的二重性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准确把握我国乡村发展的变化趋势,加快研究农村新文化发展态势,创新适应乡村新格局发展需要的乡村新文化,是推进乡村建设与发展面临的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如何保护,如何创新,需要大家共同探讨。为此,我们编发了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研究专家刘年艳研究员的研究成果,以供全国从事乡村振兴工作的党政部门及相关研究人员参考,同时,也作为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同志们参与研究。


图片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创新

乡村振兴需要乡村新文化创新



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研究专家 刘年艳


未来新乡村呼唤乡村新文化创新


传统农村的变革,呼唤着新文化的服务,展现新乡村风貌,重塑乡村新精神。乡村文化的整体变革源于四化推动。


一是新农民化。新农民化将围绕传统的社会性农民向新型产业农民转型来进行。劳动型、组织型及业主型农民将随着农村的大变革,不断产生,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新主体,支撑新乡村的大发展。随着产权制度逐步完善,农民资产的股权化,租赁、转让推动生产要素的加快流动重组,“业主性农民”得以加快发展。随着社会全方位的发展,城乡区域一体,乡村功能加快创新,乡村产业创新将吸引与组织起非农人员加快投资乡村,将推动“新农人”群体的形成。以市场化为动力,以乡村产业为纽带的新型乡村产业工人群体不断壮大。


二是新农业化。农业经营主体法人化。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及其联合的产业共同体成为乡村产业的发展的主体。农业资源园区化与基地化,成为推动优势农业产业形成,促进优质农产品的原产地化创新主要载体。农业产业将以乡村产业的发展形态来呈现,一方面,通过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多元融合推动康养产业的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产业的不断壮大来实现;另一方面,适应市场多元需求的新变化,新业态、新产业、新产品的多元化创新,农业将由生产导向的单一业态向市场导向的多元融合发展的新业态转型。


三是新农村化。我国农村正在由传统农户为主体的自然村庄,向生态宜居、美丽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乡村转型。特色村庄加快发展,农村区域多样化中心加快形成。未来乡村将形成“特色小镇带特色村庄”乡村发展的新格局。未来乡村功能,也必将由单一的农民自组织,满足农户自身需求,向满足农户需要与对外提供多元化社会性综合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服务体转型。未来乡村是产业兴旺、生活宜居、生态文明相结合的乡村社区。


四是新区域化。传统的工农、城乡、县域是相对分割独立运行的社会区域单元。未来新乡村将由工农、城乡相对分离转型到融合发展的新乡村。呈现特色小镇并特色村庄形成乡村中心,发挥乡村中心综合服务功能,乡村中心带动并引领村庄发展,村镇融合、村村一体,城乡融合互动,支撑区域社会经济创新发展,为乡村居民生产与生活提供综合服务的综合体。特色小镇、特色产业、特色村庄、新服务、新农民、新治理将成为未来新乡村的有力支撑。通过推进新乡村的新乡村经济、新乡村文化、新乡村社区、新乡村生态、新乡村政治建设来实现未来新乡村的发展。


乡村新文化的特点


(一)乡村文化的五种形态

1、物化形态的文化。物化的文化形态是精神层面文化的物化呈现。一方面,它是人们精神世界外在化的物化表现及其外部物化对象的反映;另一方面,物化形态的文化是大众感性、体验与感悟精神文化的载体。物化的文化往往是可见的文化形态,如乡村的建筑、村庄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农民节庆与民俗活动、乡村文化设施及具有文化价值的文字符号的表现等等。

2、精神形态的文化。精神形态的文化往往与物化的文化形态相对应,源于物化形态,独立于物化的形态,以精神形态为表现形式。精神文化形态的文化主要以价值尺度、行为规范、榜样引领来表现,其功能往往表现为对人行为的约束,塑造人的性格等方面。在乡村,精神形态的文化往往以家族伦理规范、民风民俗、乡规民约等形式来呈现,以乡贤,长辈及家族榜样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影响并感化受教者。

3、灵魂形态的文化。与人体的生理存在相对应,文化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存在形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存在方式及成长与发展路径。从文化发展的规律来看,文化的发育、成长、发展与变化由主导性的文化元素来支配,其本质由主导性的文化元素所决定。这个主导性的文化元素就是文化自身发展的灵魂。我们知道,乡村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表现方式是多层面的。面对多样化的形式与多层面的文化表现,如何才能把握乡村文化发展的灵魂?文化灵魂就是文化内核,把握文化灵魂,就要把握文化内核。乡村文化的内核,有三个本质的规定性:一是超越个性化的文化表现,是一个村庄农民群体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二是超越文化发展历史阶段,是一个村庄长久的相对恒定的发展价值;三是一个乡村群体对本原自我的寻找与精神再现,是一个乡村有别于其他乡村的最本质的差别,也是乡村发展与存在的个性。把握乡村文化的灵魂,就是要从这三个维度去把握。

4、人本形态的文化。农民的人本主义权利实现主要体现在公共权利治理表达方式的构建以及表达机制的建设两个方面。农民的公共权利的治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作为生活的主体,围绕农民个体的生活需求所派生的公共服务的权利表达与决策;二是农民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围绕经营活动的公共权利的表达与决策机制的构建;三是农民作为社会主体,围绕农民的社会政治生活的公共权利表达与决策机制的构建。人本主义的农民文化,其本质是体现农民的人本主义权利实现与新型生活方式的再造等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自主权利意识越来越强烈,新型社会主体越来越多元化,乡村社区治理与新主体的治理方式必须适应这种新变化趋势。这是人本主义文化创新的方向。

5、产业形态的文化。农村产业形态的文化有三种主要表现形式。首先,是产业植入形式的文化。农村文化与农业产业相融合,农村的产业融进了农村的文化元素。突显农村文化元素的产业。通过农村文化元素的植入,拓展传统产业的服务功能,提升传统产业的价值。其次,是产业传导形式的文化。农业产业本质上是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文化的传承,体现与承载着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比如,我国乡村的农耕文明就是以特定的农业产业作为载体来不断延续的。第三,是产业创建形式的文化。文化元素的可感,可体验,给人以美的享受等等,人们的“好奇心”,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为文化产业创新提供依据。在广大乡村,以乡村文化元素作为产业资源,通过相关元素的整合,按照市场化要求,创建特定产业,使文化在文化产业的创新中得以传承与创新,正在成为乡村文化与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乡村文化的四大功能

1、群体共同治理。在我国,传统农村群体的社会治理是通过文化的价值功能来实现的。这是我国乡村治理与城市社会治理最大的不同之处。这主要在于我国城乡社会发育的基础各不相同。我国农村的存在与发展立足于两个基础:一是农民的生产与生活以小农经济的农耕文明为生产方式的基础。二是农民的社会生活是以宗族血缘为纽带形成的群体为基础。所以,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的治理必须依靠文化伦理来治理农村社会。不同形态的文化相互融合,提供农村民众的文化体验,规范着乡村社会群体的行为,塑造人群的人格,推动社会群体形成共同价值与群体心理。

2、精神文化体验。从本质上看,文化体验是大众的文化参与与文化消费。农村文化的体验就是不同人群对农村文化的参与与消费。通常,农村文化的体验与消费主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农村社群体内的农民自身;另一类是农村社群之外的社会群体。我们不禁要问,人们为什么要体验乡村文化?体验的方式是什么?达到何种体验的目的,实现何种体验价值?文化体验,是人的精神行为,是由人们精神愉悦、美感体验、自我人格塑造及好奇心需要的驱使,通过参与文化活动而形成的心灵满足。人的文化体验通过观察、感知、反思、实践与行为互动来达到体验目的。参与体验,启迪心灵,启发慧智。文化的体验功能是配置农村文化产业的基础。在农村,创新文化产业,必须以创新文化的体验功能为前提,推动文化体验功能向乡村文化产业资源转型,这是创新新型农村文化产业的条件。

3、乡村灵魂主导。乡村文化对乡村灵魂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影响人们的生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伦理生活中,常常有叶落归根,传统节假日回乡探亲的价值取向,思念、乡愁、团聚与心灵回归乡里等特有的精神取向是中国人的精神常态。这些文化现象,从本质上看,是乡村精神家园的制导效应所引起的文化主导。二是突显乡村个性。我国的村庄千差万别,乡村的个性化是乡村文化个性化的外在表现。一个村庄突出的个性就是它是灵魂。村庄的灵魂,就是一个村庄有别于另外村庄的独一无二的文化元素。三是塑造乡村精神家园。一个村庄特有的乡情、乡愁、乡景是人们友情、亲情、爱情等情感思念的寄托,同时,也是心灵回归,寻找真我的独有精神家园。乡村所塑造的精神家园是有别于其他文化活动所特有的独一无二的精神力量。

4、产业资源配置。人们对乡村文化的体验行为,促进了乡村文化元素产业功能的开发,从而,推进乡村文化元素进行产业资源化创新,在此基础上,开发具有文化元素特征的产品,以满足大众对文化消费的需要。这是新时期乡村文化发展的新趋势。乡村文化的产业资源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乡村单一的文化元素转化为产业资源形态,开发文化形态的产品,创建文化产业;二是多元文化元素与其他产业元素相互融合,创新产业资源,形成文化元素主导的文化产业;三是以其他产业元素为主体,通过植入特定的文化元素,形成以主导产业元素为主导的新型产业资源,发展新型产业。一切文化元素的资源化创新,必须以人们的“好奇心”与“真、善、美”的心灵渴求为基础,通过多元元素的融合,使元素转变成文化功能资源,这是文化的资源创新发展的主要路径。

(三)乡村文化的四个层面

1、农民文化。从本质上说,农民文化就是农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主要包含治理文化的构建,生活方式的塑造,文化价值的凝练三个方面。在整个乡村文化的体系中,农民文化是农村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决定着其他形式文化的发展。农民文化作为核心文化与多样的农民生产实践与生活活动相结合,形成多彩的乡村文化形态。比如,与农业产业相结合,形成农业产业形态文化,与乡村生活相结合,形成乡村文化,与城镇社区形成相结合,形成小城镇文化。

2、农业文化。农业文化是农民文化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在农业产业中的外在表现,是农民文化的产业形态。农业文化作为产业形态的文化,主要通过三种形式来展现。首先,文化表现。一方面,农业产业是农民的生产方式、生产过程与生产成果的集中反映,是农民有形文化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农民文化元素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传承与发展。其次,产业价值。农业产业赋予其文化的成分,实现农业产业的文化价值。农业产业可植入文化元素,实现文化元素与农业产业资源相互融合,提升农业产业价值,创新产品功能,满足文化消费。通过文化元素的资源化功能再造,培育文化产业,实现文化资源的产业化。第三,农村文化传承。农村文化的传承的载体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另外,农民生活的治理方式。所以,要传承农村文化,就必须依托农业生产方式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3、农村文化。我国的农村是农民生活、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保有宗族关系的社区综合体。农村文化是农民文化的外化形式,是农民文化的农村社区文化形态。农村文化由三个主要方面来构成:一是农村社区文化治理构成的农村文化。这是农村文化的基础,其内容是宗族关系基础上的文化治理,反映的是农民的家庭伦理、日常人文及区域政治文化生活方式。二是乡村风貌所表现的农村文化。由于我国乡村村庄自然环境、人文因素、民族偏好及外来文化元素的影响不同,农民的居住方式与外在环境特征各具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乡村风貌。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是农民生活方式的写照。三是“乡村性格”所寓意的农村文化。“乡村性格”所展现的是一个村庄特有的“精、气、神”。它是一个村庄农民性格与处事方式的集中反映,是自然条件、文化交流、宗族成分及村庄区位特征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的“乡村精神”。

4、城镇文化。城镇文化是有别于乡村文化的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也是我国乡村文化的一种。这种文化形态是由我国城镇发展的特殊性所引起的。从特色城镇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国特色城镇的形成源于交通运输便利、区域商贸中心功能的发挥以及内外物流的贸易节点作用所形成的人、财、物的流动与区域聚集。城镇文化是特色城镇社会形态的意识形态的外在反映,是本土乡村文化与外来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首先,它表现为文化形态的多元化。其次,多元文化在一个区域包容共存。第三,不同文化相互借鉴融合创新,具有改良文化的特征。第四,特色鲜明。无论是建筑风格、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无不表现为鲜明的多元化的外来与本土融合发展的个性。


传承与创新推动乡村新文化建设


(一)为什么要传承?

人类的文化传承是由文化的自身发展要求所决定的。文化是人类发展的灵魂,乡村文化是乡村发展的灵魂,也是乡村社区构成的基石。文化是与人类进化相生发展的外在形式,是支配人类发展的重要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文化的延续,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所以,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必须做好乡村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二)传承什么? 

一切文化的传承都是人们依据自我的当代需求进行的有关文化元素的选择及其时代的文化创新活动。文化传承是人们自我的行为,是当代的文化需求行为,从另外角度来看,又是人们文化的历史实践行为。人们对文化元素的选择取决于人们对历史文化价值的偏好。文化选择偏好的动因源于人们在现实发展过程中,对文化元素效用价值的选择。人们以自我的现实需求出发,通过对文化的审判、取舍与再造来完成文化元素的当代选择。从乡村文化的需求主体及其需求内容来看,人们对乡村文化的效用需求价值主要体现在乡村社会治理、乡村精神家园的塑造、乡村文化的体验与文化产业消费需要等方面。那么,如何把握乡村文化传承的内容?乡村文化的传承,从传承的内容来看,需要把握三个维度:首先,把握乡村文化发展的对象维度。乡村文化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及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承应该依据农民对文化的效用价值来决定。其次,把握文化传承的发展维度。发展的维度在于超越。超越历史的发展阶段,超越当代个体的文化需要,将乡村文化元素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拷量其价值,使传承的成果及其成效具有超越当代,跨越历史的价值地位。第三,把握乡村文化发展的价值维度。任何一种文化存在与发展对其他文化的发展都有其借鉴的价值,乡村文化对其他文化发展也具有借鉴与交流价值。这是由文化发展的本质所决定的。广大民众在对乡村文化体验与消费的需求价值出发来决择文化元素时,只有以三个维度去把握乡村文化的要素,才能使乡村文化的传承成为乡村文化繁荣的动力。

(三)如何传承? 

要做好乡村文化传承,应该有一个对待乡村文化发展的正确态度。文化虚无不行,文化反叛也不行。乡村文化有自身客观存在及其发展逻辑。乡村文化是需要传承的,不能传承,不能算作真正的乡村文化。从本质上看,乡村文化传承是乡村文化的创新过程,通过创新展现时代风采。在传承中创新以及在创新中传承,是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总要求。首先,把握传承载体。要了解传承的载体,必须了解文化的表现,也就是人们了解与体验文化的路径,如乡村风貌、民风民俗、乡村文化艺术,一个乡村人们的“精、气、神”等可被人们感知与体验的元素。这些元素的承载体就是文化载体。主要有建筑风格、村庄整体的风貌、社区治理的方式标识、农业产业及文化产业等等。其次,了解传承方式。也就是乡村文化通过什么路径来传承。乡村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三个路径:一是社群层面,如宗族伦理、村民自治;二是个体的文化引领,如乡村榜样、乡贤引导等等。三是物化层面的,主要是通过建筑、村风村貌、产业等物化形式来展现。第三,寻找传承动力。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是什么力量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动力在哪里?文化作为人的生活方式,首先它是人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文化是乡村农民的文化行为。对乡村文化的影响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力量,一是乡村农民对外在环境的适应;二是外在环境对乡村文化体验需求的选择。真正的文化创新,在于乡村外部的选择与乡村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一致性的需要。在乡村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往往存在外部强制性的文化输入,造成农民的文化排挤与文化反抗现象。好的文化,农民不接受,本质上是农民文化传承的主体错位。做好乡村文化的传承,还要把握以下方面:首先,尊重文化的客观性。乡村文化是乡村历史的积淀与乡村发展的时代反映。文化的客观性是文化的存在实在性。要传承好,首先必须要保有尊重的心态,承认客观存在,尊重文化现实,这是乡村文化传承的前提。其次,要保存好。保存,是文化创新的基础。这是由乡村文化的二重性所决定的。一切文化创新都具有文化价值的二重性特征,一方面,它是时代化,同时,也是历史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有超越时代局限的元素。这是人们在从事文化传承的实践中,必须要特别注意的文化现象。传承是人们时代化的文化选择,带有主观的文化选择性,所以,被选择与被抛弃在乡村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是会同时存在的。要真正做好乡村文化的传承,就要坚持在传承中保存,在保存中创新。没有保存,文化的元素就不完整。第三,寻找精神内核。任何一个乡村,都有一个灵魂,而这个灵魂的核心是乡村文化。乡村文化的发展是由乡村文化的内核所决定的。只有把握住乡村文化发展的内核,才能抓住传承的要件。乡村文化内核是农民生产与生活方式长期固化与铸造而成的核心文化元素,是一个村庄农民文化的核心价值。一切的文化形式都是从这个内核开始并演化而来,它是区别于其他村庄的独一无二的文化元素。第四,文化的时代化。文化是时代的反映,同时,为时代发展服务。乡村文化的传承从本质上说,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时代化的创新。所以,要做好乡村文化的传承工作,必须以乡村文化时代化创新为抓手,实现反映时代,服务时代的有机结合。当代,智能、开放、创新、生态、和谐的社会价值已经成为乡村发展的时代主流需求。这是乡村文化传承必须考虑的时代背景。第五,文化的社会实践。文化活动是人的活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广大农民的文化活动。农民的文化实践是以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革为基础来展开,通过广大农民的文化实践活动,内化精神文化的价值,从而形成一个村庄特有乡村文化。一切文化的存在与发展,积累与传承,必须赋予文化的实践价值,否则,都是不可持续的文化的主观再造。第六,文化的物化。人的文化价值实现与人格塑造主要有三个路径:一是传导。主要通过言传身教来实现。二是体验。主要通过大众的观察、认知、感悟与参与,使文化价值在各自的内心深化。三是实践。主要通过大众的参与行为,使文化价值在人的心灵深处得到固化,从而,塑造人的人格。所以,要做好文化传承,就必须注重文化载体的创新与建设,让文化可感,可视,可体验。第七,文化的大众化。乡村文化是乡村农民的文化,主体是农民,动力来自于农民。要做好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必须确立农民文化传承的主体地位,引导广大农民进行文化精神的内植。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必须使文化传承与创新成为乡村民众的群众运动,通过群众的文化实践,使之成为农民的人格修养、行为规范、价值尺度与乡村风尚。

(四)农村文化的创新

农村文化创新是农民新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时代呼唤。立足传统,面向未来;立足需要,贴近时代。首先,提炼并传承文化元素。首先是提炼。通过文化评价,需求分析,将乡村文化的文化内核提炼出来。其次是传承。乡村文化的现代表现,要吸取时代精华,展现时代风貌,体现时代感,通过乡村文化时代化的创新,使传统的文化元素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光彩。其次,开放促进文化创新。对外开放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开放促进比较。乡村文化在与城市文化、外来文化比较中取长补短。不同村庄文化、乡村文化与大众文化、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比较,推动文化形态文化功能的创新。二是开放促进吸收。乡村文化在创新过程中,通过吸收外来文化的元素,不断丰富与发展自身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形成更具时代感的文化形态。三是开放促进交流。通过开展与多元化外来文化的交流活动,不断检验乡村文化的内容,促进与提高乡村文化的内涵。第三,乡村文化与产业融合创新,推动乡村文化创新。从文化的基本属性来看,产业是文化的成果展现,也是文化的载体,产业创新是文化创新的一种反映。农民作为文化的创新的主体,通过具体的产业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从而形成农民持久的文化创新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创新必须根植于产业创新的过程。通常,乡村文化与产业融合创新通过乡村文化元素产业化、乡村产业的文化植入以及文化元素作为产业配套,促进产业发展来实现。第四,乡村文化在文化输出与对外传播中得到创新。文化的输出与对外传播是文化自身的功能。这是由人的社会性流动所引起的文化现象。要输出,要传播,就必须面向社会,寻找受众对象,研究对象的需求,塑造文化形式,创新传播内容,提升多元文化同台竞争的比较优势。所有的行为,必须是有目的的,有价值的创新才能实现。


推动乡村新文化创新发展


(一)乡村文化需求新趋势

1、需求主体。传统的乡村文化需求主体是农民。多样化传统的乡村文化为农民的精神文化消费提供服务,同时,担负农村社群公共治理的功能。随着我国传统乡村的对外开放,城乡一体化及人民生活整体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乡村之外的民众渴望了解我国乡村,品味、体验传统乡村文化。由此,乡村文化的需求主体,正在由村民单一主体,向开放的社会多元需求主体转型。

2、需求内容。由于需求主体的多元化,乡村文化的需求内容也在加快变化。有体验式的文化,有产业形式产品供给式文化,有休闲养生的文化等等,乡村文化的消费内容正在由观念与社区治理形态的文化向多元的文化内容与功能转型。

3、需求方式。传统农民主体的文化需求主要以传统的榜样传导、群体生活的需求方式为主要形式。由于乡村文化的需求主体、需求内容的新变化,乡村文化的方式也在加快变化。休闲需求、体验需求、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产业需求相结合的需求方式正在成为乡村文化的需求主流。

(二)创建五位一体的新文化

(1)培育精神价值文化。乡村精神文化价值的创建要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揽,传承传统乡村文化与培育农村新文化相结合,适应我国新农民化、新农业化、新农村化、新城镇化发展趋势,引导农民树立“生态、科学、诚信、勤劳、开放、友爱、法律”的新观念,以新观念,推动乡村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

(2)建设乡村风貌文化。乡村风貌是乡村文化的外在表现,也是满足大众多元化乡村文化需求的载体。乡村风貌建设要立足现有村庄风貌特色,按照生态和谐、艺术美感、文化传承的总要求,创建生态宜居家园,创新地方文化特色民宿,创意乡村风格,以此形成独具特色的村庄风貌。以优美的乡村风貌,丰富并展现乡村文化。

(3)推进乡村精神家园建设。乡村精神家园,是乡村民众精神境界的总体,是农民的精神归宿,是情感依托与自由心灵独有的心灵空间。精神家园要体现“亲情友情的人文关怀,宁静山水、草堂人家的和谐家园,文化传承的心灵启迪”。结合乡村历史呈现、创建乡村大众精神文化活动及场所、推展乡村人物与人格标榜,张扬“真、善、美”,引领塑造乡村精神家园。

(4)推进文化治理。我国农村发展的社会基础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宗族社群为主体的农耕文化。这是与城市或者其他国家农村最显著的不同点。长期以来,以伦理为基础的文化治理是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的法理基础。在新时期,结合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总要求,创新农村传统的文化治理,构建民事、民治、民享的民权治理方式,推进农民人本主义文化建设,是我国乡村现代治理面临的新课题。

(5)创新产业形态的文化。创新产业形态的文化要从以下方面来展开:加强对传统农业产业及其生产方式的保存及传承,结合市场需求,推动传统产业功能向新产业资源的转型,在此基础上,培育新型产业;结合一个村庄的独特资源优势,引进与创新新型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文化元素为特征的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的创新,推动文化传承;提高文化元素在传统农业产业中的地位,使新型产业成为乡村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

(三)构建乡村文化发展的新机制总体来说乡村文化的发展要建立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文化产业创新支撑的发展机制。

首先,要明确农民是乡村文化发展的主体。乡村文化发展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创新是发展乡村文化的根基。乡村文化的发展离开了农民的主体地位,乡村文化就没有了发育的土壤。农民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乡村文化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农民,农民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农民通过特有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呈现乡村文化。

其次,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传统的乡村文化传播范围小,相对封闭,是以自给自足为基础形成的,呈现自然发展的状态。当代,随着我国乡村的对外开放,乡村原有的文化发展进程被打破,各种文化都在纷纷进入乡村,加快抢占农村文化市场。如何掌控乡村文化发展的主导权,构建乡村文化发展的主导地位,通过主导作用的发挥,来引领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建设好乡村新文化,是目前乡村文化发展面临的新课题。乡村文化发展的主导权必须牢牢掌握在党和政府的手里。夯实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以科学思想观念引导乡村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引导乡村文化发展。创新文化新阵地,培育现代新农民。在总体规划设计,文化产业开发上做好管控。

第三,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发挥乡贤作用。乡贤出生与成长在乡村,对乡村怀有深厚情感,有新观念、新思想,有资源,是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力量。乡贤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榜样引领与示范、先进文化的转入及文化建设的资源配置作用等方面。要引进社会力量,在引进与传播外来先进文化,推进文化创新,推进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等方面发挥生力军作用。

第四,乡村文化产业创新支撑。必须坚持夯实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对文化创新的支撑作用。乡村文化产业创新的支撑作用主要通过文化创新的动力、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作用、乡村文化的表现形式与成果展现来支撑来实现。

关于乡村文化产业化


(一)坚持市场导向,创建市场导向型乡村文化产业。

乡村文化的产业化要面向市场需求,创建市场导向型的乡村文化产业,这是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切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创新,必须确定服务对象,准确把握对象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做好产业资源的有效配置,运用多样化的手段进行有效的产品创新。建立面向对象的文化产品的推广服务体系。

(二)把握乡村文化产业创新路径。

首先,文化元素资源化实现产业化。通过将传统乡村文化元素进行产业资源化转型,推进产业化,进行产品化创新,以优质的文化产品来满足大众的文体需求。其次,文化的产业植入,提升传统产业的价值。通过乡村文化元素与传统农业产业的融合,赋予传统产品的文化价值,拓展传统产品的服务功能,以此达到提升传统产品文化价值的目的。第三,发挥乡村文化元素公共资源配置功能,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在农村,产业发展需要优质的公共资源作为配套,优良的公共资源是高端产业发展的重要的保证。比如,一个乡村的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村风村貌及高效的管理体制等等都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的支撑。

(三)实现乡村文化产业化经营

1、把握文化元素。文化元素是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也是产业创新的前提。从一般对象的结构分析方法来看,文化的元素主要分为文化精神、文化形式、文化表现、文化载体、文化价值、文化影响、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几方面。而从区域乡村文化的呈现来看,也可以从文化治理、村镇风貌、文化产业、生态和谐等方面来把握。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内容,再现不同的文化元素。

2、配置文化资源。乡村文化资源配置的目的是为了做好文化产业的创新。通常,文化资源有公共性质的资源,有产业性质的资源,也有产品性质的资源。在文化产业创新过程中,可依据不同产业发展的要求,创新与配置不同性质的资源,发挥其不同的产业价值。文化资源的配置要面向文化产业市场,选择资源配置的产业方向。一切产业资源的配置必须便于文化产品研发,有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

3、孵化经营主体。文化产业的运营要靠企业来实现。特别是在乡村,要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就必须加快孵化文化产业的经营主体。

4、培育文化产业品牌。乡村文化产业品牌在乡村文化产业运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建立区域公共品牌、产业品牌、产品品牌相结合的品牌体系。三位一体。

5、面向文化消费市场。消费市场主要有不同人群,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消费偏好。文化的市场定位,必须以市场的准确定位为前提,做好产品研发。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乡村文化发展的新机制。

6、创新文化产品。产品的创新要实现几个结合,与需求市场相结合,与文化资源相结合,与综合性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建立创意+传播+文化产业资源配置+产品研发+推广,引领产业开发的发展模式。

7、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化模式。产业化模式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好文化产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构建乡村社区、农民、企业、消费者的利益连接机制,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各方利益关联性增长。

8、文化产业集群创新。乡村文化产业的集群创新要在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农业产业的文化化,提升文化元素在农业中的价值。二是文化元素资源化,形成新型的文化产业;三是推动各个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作者:刘年艳/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研究专家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Copyright © 2011-2021 .bgnqe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  蒙ICP备2022001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