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数字经济”的普及打破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各种限制,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着重发展‘数字经济’,深入农业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推进‘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明确部署发展‘农村电商’,将农村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等优势与互联网跨空间互联互通、低成本、市场广的属性相结合,实现乡村闲置资源的有效利用。”智能化互联网通信技术使农村和城市间的经济活动更加的便捷。
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打造“数字乡村”日渐成为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转型目标。新时代推进乡村经济的振兴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现代化、信息化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但是受制于农村地区现实生产力条件,当前在农村地区推进“数字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2 限制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难题
2.1信息化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不全面
2.1.1 城乡间存在数字鸿沟
近年来,由于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相关基础设置建设的推进,绝大多数农村地区都实现了互联网的覆盖,但是由于城乡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现实情况,大多数农村地区网络利用率较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经济发展推进难度较大,城乡间的数字鸿沟仍然存在。
就硬件而言,城乡间的数字鸿沟主要是由于乡村地区多处于偏远地带,相关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较为落后。根据2020年中国互联网报告数据,目前我国行政村的光纤和4G接通比率达98%,但我国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仅为46.2%,这就意味着虽然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实现了网络的覆盖,但还有一半以上的农村人口并未使用互联网。从软件上来看,在已经实现互联网覆盖的乡村中,与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三保障”类网络服务并没有实现全民普及,农村人民的数字化生活水平体验感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此外,农村人口对互联网的使用更多是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并没有将网络当成“生财致富”的手段。
2.1.2 数字化与产业融合不到位
当前我国农村发展数字经济主要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管理,完善农村地区的物联网建设,通过借力科技促进农村经济转型进而扭转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但由于存在互联网基础建设推进力度弱,智慧农业生产模式成本高等问题,大部分数字农业建设往往只在县乡一级的示范区或现代化高新产业园区内实践,并未普及到村里的每家每户实现真正的落地[2]。同时,我国在农村地区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顶层设计并不完善,第三产业的行业信息数据统计标准化程度低,没有形成针对农村电商整体发展的大数据库,使得农村电商整体平台的构建与推广难以实现。
2.2 农村电商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2.2.1缺乏物流、存储等配套设施
借助网络平台将产品成功地销售到其他地方进而盈利,是电子商务的主要目标。通常情况下,货物的运输方式主要为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农村发展的电商产业多以当地农副产品为主,如果没有便捷的物流运输站点和较好的存储、保鲜工艺,产品在等待运输或运输过程中变质受损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商品的质量难以保障,就会降低客户的购买体验,不利于商品的后续销售。
2.2.2缺乏标准规范
由于市场本身具有自发性加上监管上的漏洞,农村电商很有可能产出劣质甚至是假冒伪劣的产品。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发挥主导地位,在行业协会的帮助下,共同制定产品标准和行业规范进而将农村电商的生产、营销规范化。各地方政府在产品质量检验的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国家商品质量标准设定的方案;向农村企业科普有关产品质量规定标准,引导农村电商企业养成良好的生产作业习惯同时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在规范化的标准下农村电商企业应该严格落实自检行动,同时借此机会注意产品的个性化,形成品牌特色[3]。
2.3 农村电商人才匮乏
2.3.1农村人才外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在推进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地区的人才外流愈发严重。大批农村青年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创业就业,大量在城市就读的农村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城市工作生活,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带来了农村劳动力特别是人才的流失。如今虽然农村地区生活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医疗卫生、教育、娱乐等配套设施依然不健全,城乡差距较大,许多已经在城市安家的农村人口不愿回农村。在许多农村地区,专业的电子商务人才较少,有经验的优质管理人才更是极为匮乏[3]。
2.3.2村民缺乏信息技能和素养
当前农村地区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村民的整体技能不足,农村劳动力的信息素养不高,并缺乏信息收集、理解、整合能力,导致数字经济推进效果不佳。一方面,许多农村留守人员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不高、学习和接受能力不强,对网络信息技能的学习热情不高。另一方面,农村社区缺少对村民进行有关从事电子商务行业的技能培训,村民们普遍缺乏运用互联网致富的意识以及相应的信息技能与基本素养。
2.3.3人才培养成本高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学习电商知识较为吃力。有些地方政府另辟蹊径,采取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培养农村的青年人成为电商人才,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4]。一方面,受制于农村薄弱的电商产业基础、欠发达的经济条件和不健全的教育体系等因素,农村开办校企合作培养电商人才往往不能够有始有终。另一方面,许多电商企业对人才进行培养时考虑不全面,更多是从企业自身利益出发,难以大规模持续性培养电商人才,因此无法带动乡村电商的整体发展。
3 培育和壮大农业农村数字经济的对策
3.1加速数字化技术推广,助力乡村振兴的全面布局
3.1.1 完善农村互联网全面布局
实现农村互联网全覆盖是信息时代对传统农业进行数字化改造的前提。发展数字经济依靠的是大数据技术的支撑,只有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普及数字乡村应用的基本知识,才能推动数字经济真正与农村发展深入结合,从而使村民们走上利用互联网致富的道路。
3.1.2 全面创新数字农村顶层设计
一方面,推进数字化乡村落地建设。各地政府应当重视对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推进农村宽带建设,重点提升农村光纤网络的覆盖率,优化农村上网环境,满足农村地区日益增长的高速宽带网络需求。另一方面需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农业发展的智慧化水平。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建设,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引导农村发展第三产业。政府应当牵头联合企业与电商平台,帮助农村建设农业数据库,加强农产品的线上宣传,促进“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快速融合,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3.2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条件
3.2.1 完善乡村互联网布局
(1)云计算、大数据、数据库的建设
我国数字技术首先应用于各大城市,在许多城市的互联网早期红利逐渐消退时,乡村作为一片“大有可为之地”逐渐走进大众视野。通过完善农村互联网设施建设,建立农业信息数据库,发展农业大数据,能够进一步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推动“互联网+农业”的深入融合。同时“云计算”的应用能够提升产业资源整合与监控力度,增强产品质量和安全可追溯性,进而推动透明供应链实现创新应用。
(2)打造多种形式的电商平台
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网络平台均以进驻“乡村战场”,阿里、京东、拼多多等销售平台瓜分了绝大部分的农村市场份额与消费人群,在市场竞争刺激作用下,构建农村区域电商与区域垂直电商的需求更加迫切。基于此,乡村各企业应当积极联合政府,将信息化优势扩张至整个传统农产品市场,打造新型农产品集中批发销售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双销的模式推进买卖双方的有效对接。多种形式电商平台的打造不仅需要企业结合农产品收获时令、产量、库存和市场等各项需求而对产品供给实施动态调整,还需要企业根据产品实际情况搭建适合自己的销售网络体系,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源。
3.2.2 完善乡村物流建设
(1)推进通达道路建设
加强道路基本设施建设,要坚持以建设“四好农村路”为目标。首先,基层政府应当更具当地实际情况做好农村道路规划,明确农村道路应当主要围绕产业、旅游为中心,为实现乡村道路自由和产业发展提供基础。其次,适当增加连通村庄与外界的主要交通道路。对于地理位置偏远或人口较为分散的村庄,应当做到内部道路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实现“道路村村通,路连户户口”。最后,要实现运输一体化,在产品产出附近的村道与省道、国道等主要运输通道相连,建立城区、乡镇、农村三点共连的三级运输网络。更新农村中的土路、石子路为柏油路,改善村道路况,提升农村道路管护能力和水平,为改善农村物流环境打好基础。
(2)构建完善的物流网络
要形成智能物流网络还要建设农村物流平台和站点。依托“城市-乡镇-农村”的三级道路布局,建立三级物流集散中心,针对产业分布、道路布局、人流集散以及场地等要素,选取合适地段作为物流站点。同时针对农村现有的公共物流服务点进行整合,推广“多点合一,一点多能”的科学规划模式。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资源,实现农村沿线物流站点间信息共享,通过及时互通各仓库库存信息,加强各物流网点的运作效率,从而降低成本。
3.3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政策,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
发展乡村数字经济首先需要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针对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交通相对闭塞的现实情况,在制定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时一定要有所倾斜。具体来说,要根据不同的农村电商主体,不同类型的电商产品因时因势制定计划,实施具有针对性的精准化扶持政策。此外,政府要结合当地情况细化财政扶持政策,通过各种途径对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增加必要的资金帮扶,减轻农村电商企业或个体零售商的税收负担。地方政府应当严格按照中央指示,综合协调各种地方资源,积极落实各项政策,加大对农村发展电子商务、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完善物流网络等活动的财政扶持[5]。
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具备专业素养的电商人才不可或缺,因此想要在农村地区推广数字经济需要对相关电商人才实施引进计划,推动电商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同时加大电商人才培养力度进而填补人才缺口。
首先应当完善农村电商人才的培育机制。地方政府作为农村电商发展的“领路人”,要发挥其独特优势和关键作用。一方面,政府应当完善农村人才引进的奖励机制,为具有返乡留乡意愿的人提供相应的人才补贴,吸引专业电商人才在农村地区创业就业。另一方面,政府应采取措施激励农村电商企业发挥人才竞争主体作用,鼓励农村外出求学的高层次人才返乡创业,放宽对初创企业的税收要求,为其创造良好的起步发展环境。其次,要构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新模式。针对具有从事电商工作意向的村民,地方政府应当开展相应的培训课程,同时严格把控质量关卡,保证培训机构的教学和师资力量,提升电商培训机构的教学水平,不能使培训流于形式。针对一些偏远地区,可以开发云课堂、线上微课等平台,采取高校教育与农村教育线上对接的新模式,使农村人民享受线上教育,补齐农村电商的教育短板[6]。最后,相关电商企业要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根据不同岗位,实施在岗技术培训,结合实际定期开展线上线下交流会,强化电商从业者的各项技能,紧跟电商技术的发展潮流。